※認識道教科儀 首頁 > ※認識道教科儀道教學術專欄 > ※認識道教科儀

※認識道教科儀


認識道教科儀 

科儀就是「形式」或是「儀式」,透過某種形式以述求(祈求)某種事。而科儀的核心,以「經典」為本,輔以許多的意像(視覺所見)而成。科是動作的一種,也可以解釋為流程,依據一定的程序進行之,既所謂的「照本宣科」。儀為典章制度所制訂的禮節程式,既所謂的「行禮如儀」,基本上分為:
法式:例如持令、法索、法尺、鐵仗、法劍等等法具的行持;變神存神、暗咒的行持。禮式:持簡朝香,搖擺禮、三台禮、朝貢禮(二十四朝貢禮)、跪叩禮、接駕禮等等。儀式:科儀科目、如啟師科儀、請聖科儀、蕩穢科儀、大表科儀、聖誕科儀、賽達科儀等等
 
道教道場法事的規則程序,不同的法事有著不同的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準則作道場叫做「依科闡事」就是俗話說的「照本宣科」,也通稱為「底本」或「科儀本」,把做某種法事的底本稱為「某某科儀」如開壇法事的底本叫「開壇科儀」請聖法事叫「請聖科儀」揚旛宣榜稱為「揚旛科儀」等等。
 
構成道教科儀的兩大要素:經典記傳 + 像意:「經典為根」以道藏(俗稱道教的憲法)中的經懺、列傳、文檢(疏文)等等,通常以「唱、詠、念」的方式呈現。「像意為本」(肢體語言)含法服、步罡、指法、印法、書諱、氣動、步虛、繞壇、朝禮行香、壇場布置、方位、意像等等(溝通的媒介)。「口念」(唱)、手動、腳步、目轉(目運)、身轉、體動、鼻呼(吸)、齒叩(咬牙切齒)
道教(徒)繼承民族文化,除了「道教儀規」外加入了許多「民間信仰」和「風俗」而發展出多用途的齋醮科儀:大則:為國祝禱、禳解災疫、祈晴禱雨(為大環境的);小則:安宅鎮土、禳災解厄、祈福祝壽、度亡生方、安神定爐以及台灣道廟最常見的法事如:朝真禮聖、安龍謝虎、祈安禮斗、普渡荐拔、祇禳燈儀(如點燈)、聖誕科儀等等。
 
大凡「人所希求的事」多用齋醮祈禱之法行之。現行齋醮科儀基本上是「沿襲明代整理的醮儀」,但也不是照搬下來,而是根據「各派、各地域的習俗」而大同小異。正一道場法事地區性更大些;全真道場法事科儀在全國十方都大致相同,但也有些小異;閭山道場則融合了正一、全真、靈寶、與佛教之瑜枷等。所以,在同一法事的作法上甲地和乙地有不同處是不足為奇的。
 
何謂道教科儀法師
道教科儀法師的職責主要是「儀式的執行者」,是宇宙天地與人、神鬼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媒介),而媒介的核心主要是「意境」「以意化境」或是「以境化意」那麼藉由經典文字,咒語、指法、步罡、書諱、氣動、壇場擺設(含方位、顏色、器具、法具、法服)形成多方位溝通的媒介。
 
道教法師應有的職能類似司儀、主席的角色,基本條件要瞭解「何種科儀」需要「何種經典」;「何種法會」需要「何種法壇」?「如何佈置」?以及「執行儀式的流程」等基本功。所以道教的「科儀法師」僅是「科儀的執行者」,而且分門別類,簡言之是分科的,不同科別做不同工作內容,並非外界的認知以為法師什麼都懂,他不一定懂風水地理,而懂風水地理者不一定會施作科儀,會爬刀梯者也不一定會執行科儀,很會執行科儀者不一定有膽識爬刀梯,更非能通靈或是治病。
 
所以,道教法師應著重「藏書的研讀」與「常識性知識」的吸收。任何法事的執行能述之源頭(根源)、依據為何?方不致積非成是或是是非非。當然更要學習謙卑、自省、願意與人分享、讚揚別人的態度,更要學會保重自己、尊重別人的態度和形象的維護。
 
高功法師需要集文化藝術於一體:
高功或是法師是集道教文化藝術戲劇於一體的,懂得基礎樂器;音樂的旋律(具節奏感),看懂文學經典,能夠吟詩、懂得雕刻和色彩藝術、辨知方位、基本黏貼藝術,古時還需能寫一手的毛筆字、略有武術基礎等等修為,這些修為是想要學習科儀者必要的認知。
 
古時是要透過道長的推薦至宮觀學習,並且住在裡面從打雜開始,慢慢的學習,經過一段時日的學習後,經由宮觀的考察,認為品德才華具備,已達道教徒應有的修持後,再推薦去參與應檢(考試)通過檢定後再擇期至祖庭奏職並謁祖,經過這些冗長的過程後,才算成為了道教徒或是執法法師。所以大陸江南有句名諺:十年出十個狀元;十年卻僅出一個道士。顯見培養一個稱職法師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