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誦經 首頁 > ※何謂誦經道教學術專欄 > ※何謂誦經

※何謂誦經


何謂誦經

誦經是很抽象的名詞,並非一定要用「唱」的方式才叫做誦經,只要從口中「念出」「詠出」的都可以稱之為「誦經」,簡言之「唱、詠、念」皆是誦經。誦經僅是整體科儀中的一個部分,並非全部,但是卻佔有重要地位。加入「唱」僅是為了增加它的「生動性」「活潑性」,在道教最早由「寇謙之」祖師將經文輔以「樂譜」以唱的方式來誦唸經文。後來又根據經文中的「意涵」以「情境」的方式來表達。此情境的表達例如:尊崇、驚嘆、悲傷、惶恐、懺悔、效法,或是表示歡樂、莊嚴、隆重等等,皆以「情境音樂」的方式來表達。

 

道教的唱曲基本上分為「陽韻」和「陰韻」兩種,以區別「吉祥科事」和「幽事科事」(喪事)的不同。現今在台灣有些執業者在唱曲上陰陽不分,造成混淆,讓外界聽起來不知是在「辦廟會」或是在「辦喪事」?這在風俗上不是很好吧?

 

道教音樂「陰陽唱曲」的區分以全真道派的「六十三韻」最具代表和嚴謹,例如陽韻的「三尊讚、大啟請、中堂讚、步虛韻、單吊掛、開天符、澄清韻、倒捲簾、圓滿讚」等等,陰韻則有「青華引、返魂香、幽冥韻、悲嘆韻、酆都韻、五廚經、五召請、風交雪」等等是有嚴謹的區分。

 

另外比較古老的道教唱曲則見於「道藏系統」中「玉音法事」和「大明御制玄樂章」的記載,只是玉音法事中的「譜」以「捲區形狀」代表旋律的高低變化,是以,其所代表的「曲譜」較為難懂。「玉音法事」原書三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讚頌類。內載宋真宗、徽宗所制詞曲,殆為北宋末或南宋人編集(原不著撰人)。該書為道士舉行齋醮法事時「歌唱贊頌」之「詞曲範本」。載有各類步虛詞、奉戒頌、白鶴詞、散花詞、三清樂、華夏贊等等。其上、中二卷道詞皆標注「曲譜」,不用「工尺譜」,只在字旁標注四聲或和聲,並於字下畫屈曲蜿蜒符號,以示聲調之抑揚轉折。是為研究古代道教音樂之寶貴典籍。

 

而「大明御制玄樂章」則是「尺工譜」,以「宣詞」為主,宣就是「詠」也,詠則如「吟詩作對」矣,其中載有迎神、獻供、行道、請師、獻酒、送聖、天下樂、過聲、聖賢記、青天歌、迎仙客等等宣詞。大明御製玄教樂章出自「正統道藏

洞神部 表奏類」醮壇讚詠樂章。

 

在台灣則有為數不少的愛好者收集了其他相關的道教音樂,例如上海道樂19曲、天師府早晚課14曲、武當道樂9曲、龍虎山道樂16曲、洞經古樂24曲、茅山道樂16曲、蓬萊仙韻9曲、蘇州道樂7曲、仙樂16曲、福州道樂16曲等等。這些道樂有些聽來莊嚴神聖、清幽無為或是驚嘆悲憫,但是有些現在人或許不一定喜歡聽這些的曲目哦!

 

誦經又可區為 唱、詠(吟詩)、念(口白)的不同形式呈現,三者分別用於「讚」「述」「偈」「咒」等等。歌唱性較強的「念經」通常稱之為「韻」或「韻腔」。詠則用於舉天尊或是特別強調「經文中的要義」時以詠的方式呈現,但是,完全以「口白」的方式呈現亦可,並非一定要以何種方式呈現才叫誦經。

 

既是唱則免不了需要「樂器」的配合以增加其氛圍,而道教音樂的演奏則分為「宮廷音樂」和「地方戲曲」或是「地方小調」為主,宮廷音樂排場浩大,所需樂器較多,地方戲曲小調則根據地方民俗而有所不同。但無論何種演奏?弦樂、管樂、擊樂仍是最主要的組成元素。弦樂如胡琴(大小)古錚、揚琴、琵琶等等,管樂如吹笙、笛子、吹蕭、嗩吶等等,擊樂如鼓(大中小)、鈸(大中小)、鑼(大中小)、牌子、達子等等。這些樂器的演奏最能在南管、北管或是台灣的歌仔戲以及平劇等見到。

 

時至今日,廣大的教徒在「誦經時的唱韻」已是百家爭鳴、百家齊放,混合參雜,包括樂器的演奏等等,所以很難說哪一種唱韻演奏才是正統?我們只能說都對,以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傳達經典的意涵」給眾生才是重點?而在唱誦時不故弄玄虛、或是含糊不清的韻律來誦讀經文,致使信眾難以聽懂而無法共鳴才是我們最需要考量的。所以基本上並無所謂「道韻」,硬稱道韻、道統只不過是「故弄神秘」吧?嚴格說來也並無所謂「宗教音樂」或是「道教音樂」,宗教家(教徒)將「經文譜曲」以「唱誦來呈現」才被稱為宗教音樂,充其量就是為了增加儀式進行時更能帶動宗教活動的氛圍而已。當然,現今有許多的教派法門自行創制其音律以誦經,所以難以一一舉例,在此僅舉一些現今得以考據善用之道樂,僅供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