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安太歲 首頁 > ※淺談安太歲道教學術專欄 > ※淺談安太歲

※淺談安太歲


淺談安太歲 

一、太歲的諱號(五種版本)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之際,想必各宮廟正忙著為眾信士辦理「安太歲」的法事,有些宮廟面臨著「太歲諱號」竟然不同名的困擾,其實那是因為目前有「五種版本」之故。本宮至目前為止共收集五種版本,其內有少許之差異敬請參考斟酌。經由研究與考據各種文獻,尚無法查出原出處之記載,故到目前為止,斷然無法認定究竟那一版本為正確,或那一種版本是錯誤或係筆誤。但由道教對書寫神名之慣用習性,大都以諱號形式表示,而諱號出自「殷雷鎮宅中宮秘符」手抄孤本之太歲名諱,其尚包括有陰陽太歲符篆。
 
據正統道藏「元辰章醮立成曆」所登記的有六十甲子元辰星君,及左右從官各一,總計一百八十。另外正統道藏還記載有「北斗元辰六十星君」,同樣也是左右從官各一,總計也是一百八十,供奉六十太歲。按照其神司來看,地司太歲「殷郊元帥」為總領六十太歲之首,理應奉為主神,而供奉太歲之殿堂,也似乎應該正名為太歲殿較妥。
 
五種太歲版本分述列表如下僅共參考:
(一)殷雷鎮宅中宮秘符
(二)歲君解厄延生法懺-道藏輯要
(三)道教神仙畫集
(四)北京白雲觀-元辰殿
(五)黃曆
 
一:殷雷鎮宅中宮秘符
01甲子金辨 02乙丑陳 03丙寅沈興   04丁卯耿章   05戊辰趙達   06己巳郭燦
07庚午王清 08辛未李 09壬申劉旺   10癸酉康志   11甲戌誓廣 12乙亥吳保
13丙子郭嘉 14丁丑汪文   15戊寅曾光   16己卯龔仲   17庚辰章德   18辛己鄭祖
19壬午陸明 20癸未魏仁   21甲申方杰   22乙酉蔣嵩   23丙戌白敏   24丁亥封濟
25戊子鄭鏜 26己丑潘佑   27庚寅鄔桓   28辛卯范寧   29壬辰彭泰   30癸巳時斝
31甲午張調 32乙未楊賢   33丙申管仲   34丁酉康傑   35戊戌姜武   36己亥謝壽
37庚子盧超 38辛丑湯信   39壬寅郝諤   40癸卯皮時   41甲辰李誠   42乙巳吳遂
43丙午文折 44丁未繆內   45戊申俞志   46己酉程寔   47庚戌倪秘   48辛亥葉堅
49壬子丘德 50癸丑宋傳   51甲寅張朝   52乙卯萬清   53丙辰辛亞   54丁巳楊秀
55戊午黎卿 56己未傅儻   57庚申毛粹   58辛酉石政   59壬戌洪克   60癸亥盧程
 
二:歲君解厄延生法懺-道藏輯要
甲子金辯   乙丑陳林    丙寅沈興    丁卯耿章    戊辰趙達    己巳郭燦
庚午王清   辛未李熹    壬申劉玉    癸酉康忠    甲戌詹廣    乙亥伍保
丙子郭嘉   丁丑汪文    戊寅曾光    己卯方仲    庚辰董德    辛己鄭祖
壬午陸明   癸未魏仁    甲申方杰    乙酉蔣崇    丙戌白敏    丁亥封濟
戊子鄭鏜   己丑潘佑    庚寅鄔柏    辛卯范寧    壬辰彭泰    癸巳時斝
甲午章嗣   乙未楊賢    丙申管仲    丁酉唐傑    戊戌姜武    己亥謝燾
庚子盧超   辛丑楊信    壬寅賀諤    癸卯皮時    甲辰李成    乙巳吳遂
丙午文祈   丁未繆丙    戊申俞昌    己酉程寶    庚戌倪秘    辛亥葉堅
壬子邶德   癸丑朱雍    甲寅張朝    乙卯萬清    丙辰辛亞    丁巳易彥
戊午黎卿   己未傅儻    庚申毛粹    辛酉石政    壬戌洪克    癸亥盧經
 
三:道教神仙畫集
甲子金辨   乙丑陳材    丙寅耿章    丁卯沈興    戊辰趙達    己巳郭燦
庚午王濟   辛未李素    壬申劉旺    癸酉康志    甲戌施廣    乙亥任保
丙子郭嘉   丁丑汪文    戊寅曾先    己卯龍仲    庚辰董德    辛己鄭但
壬午陸明   癸未魏仁    乙酉蔣崇    甲申方傑    丙戌白敏    丁亥封濟
戊子鄒鐺   己丑傅佑    庚寅鄔桓    辛卯范寧    壬辰彭泰    癸巳徐單
甲午章詞   乙未楊仙    丙申管仲    丁酉唐傑    戊戌姜武    己亥謝太
庚子盧秘   辛丑楊信    壬寅賀諤    癸卯皮時    甲辰李誠    乙巳吳遂
丙午文哲   丁未繆丙    戊申徐浩    己酉程寶    庚戌倪秘    辛亥葉堅
壬子丘德   癸丑朱得    甲寅張朝    乙卯萬清    丙辰辛亞    丁巳楊彥
戊午黎卿   己未傅黨    庚申毛梓    辛酉石政    壬戌洪充    癸亥虞程
 
四:北京白雲觀-元辰殿
甲子金赤   乙丑陳秦    丙寅沈興    丁卯耿章    戊辰趙達    己巳郭燦
庚午王清   辛未李素    壬申劉旺    癸酉康志    甲戌誓廣    乙亥伍保
丙子郭嘉   丁丑汪文    戊寅曾光    己卯伍仲    庚辰重德    辛己鄭祖
壬午路明   癸未魏明    甲申方公    乙酉蔣耑    丙戌向般    丁亥封濟
戊子郢班   己丑潘佑    庚寅鄔桓    辛卯范寧    壬辰彭泰    癸巳徐舜
甲午張詞   乙未楊賢    丙申管仲    丁酉唐傑    戊戌姜武    己亥謝壽
庚子盧起   辛丑湯信    壬寅賀諤    癸卯皮時    甲辰李成    乙巳吳遂
丙午文折   丁未繆丙    戊申俞志    己酉程寅    庚戌化秋    辛亥葉堅
壬子卸德   癸丑林簿    甲寅張朝    乙卯方清    丙辰辛亞    丁巳易彥
戊午妙黎   己未傅稅    庚申毛倖    辛酉文政    壬戌洪范    癸亥盧程 
 
五:黃曆
甲子金赤   乙丑陳素    丙寅沈興    丁卯耿章    戊辰趙達    己巳郭燦
庚午王清   辛未李素    壬申劉旺    癸酉康志    甲戌誓廣    乙亥吳保
丙子郭嘉   丁丑汪文    戊寅曾光    己卯伍仲    庚辰重祖    辛己鄭德
壬午路明   癸未魏仁    甲申方公    乙酉蔣耑    丙戌向敏    丁亥封齊
戊子郢班   己丑潘信    庚寅鄔桓    辛卯范寧    壬辰彭泰    癸巳徐舜
甲午張詞   乙未楊賢    丙申管仲    丁酉康傑    戊戌姜武    己亥謝壽
庚子盧起   辛丑湯信    壬寅賀諤    癸卯皮時    甲辰李成    乙巳吳遂
丙午文折   丁未僇丙    戊申俞志    己酉程寅    庚戌化秋    辛亥葉堅
壬子邱德   癸丑林簿    甲寅張朝    乙卯方清    丙辰辛亞    丁巳易彥
戊午姚黎   己未傅悅    庚申毛倖    辛酉文政    壬戌洪范    癸亥虞程
 
二、安太歲的目的
安太歲的起源和目的已經有了許多的著作論述,無論任何論述,皆脫離不了歷史朝代變化的因素,有其時代背景,是以,很難非常正確的說明安太歲的作用與作法為何?誰是誰非?重要的是應以「生活文化」「古典哲學」的角度來看待更能符合現代的潮流吧!
 
所謂安太歲其實是「避諱的典故」,不管何種論述,不論天文星象、朝代變化典故等等,其實當中最重要的還是「人倫輩份尊崇」的體現,中原漢人最重視人倫輩份,「子孫輩」取名時除了姓氏外,其他字不得與長輩同名字,萬一不慎取了同名字,則必須更改,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就是「避諱的一種形式」,更甚者朝廷於新任皇帝接掌皇位時,其他同輩之皇兄弟必須改名以「避名諱」。六十甲子太歲各有其干支,每年當中當人的出生「年柱地支」與太歲地支相同者就要作「避諱的動作」即所謂的安太歲。畢竟你「出生的干支」是無法更改的,此時唯有以「避諱之式」表示「尊崇歉意」,而避開所謂的犯沖。
 
在道教科儀所行持的「避諱之式」(俗稱安太歲)其名稱為「祇瓤順星科儀」,依當年輪值太歲為首外逐一的朝叩所有其他太歲,在壇場上必須設立「干支牌位」「列聖班」,並以類似「洗滌之儀」洗滌沖犯之罪,全程分為啟師、蕩穢、開壇、入案、大啟請、洗滌、太歲燈儀、述聖等等儀規,是很古典之禮儀,整體禮儀需要三個小時方告峻。此儀式來至福建,屬於道教閭山派真武門的科儀。
 
三、安太歲的起源
戰國時代似乎有一種「歲星紀年法」,就是用歲星在天上的位置來表示年度,一年一個辰,12年一循環,其用途在於古代的占星術推算。為了避免誤差,所以在戰國時代中晚期,占星家們設計了太歲這個完美的星體。太歲,是從歲星轉化來的虛擬星體,太歲被規定旋轉方向與五大行星一樣,如此一來,當人們使用太歲紀年時,太歲的方位移動方向,就與地理上的習慣(北上南下、左西右東)相符合了。另外又規定太歲每年行走30度(一辰),12年剛好繞天一圈,所以可以更準確的用來紀年,後來演變為「干支紀年法」持續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這樣不會發生誤差。
 
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釐清。
古時候將太歲視為君王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係命於太歲、后妃係命於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得到一個扼要的總結:「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當然也是尊貴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卻因為太歲所在的方向太過於尊貴,反而必須避開,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歲並不是凶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為太歲與甲子之間關係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由於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
 
各地安太歲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分為官方與民間兩大類。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不過民間並不參與立春拜太歲的活動,這個傳統的起源還不清楚,但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才跟著消失。民間拜太歲則多在春節,早期,安太歲相當簡易,欲安太歲的信徒,多於春節前後,
 
年底送神日時,祭拜一番,將紙撕下,與紙錢、紙馬一同焚化,「送神上天」。事實上這是宋朝道教雷法的傳統滲透到風水術後的習俗,其內涵是以「符籙」請下太歲神來護衛家宅。近年來,儀式繁複化,演變出各種專門的太歲符咒牌位甚至神像。在現代忙碌社會,由於寺廟可以幫忙每日祭禱,多數信徒繳納一定費用,將「安太歲」的祭祀活動,請寺廟方面代辦。